如何規避外貿合同中的風險
發布時間:2020-04-20 08:11:40
在簽訂對外貿易合同的過程中,買賣雙方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在合同中設置了許多風險條款。珠三角物流公司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便要求有相應的物流活動,將所采購的原材料到位,否則,整個生產過程便成了無米之炊;在生產的各工藝流程之間,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過程,實現生產的流動性。就整個生產過程而言,實際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動。合理化的物流,通過降低運輸費用而降低成本,通過優化庫存結構而減少資金占壓,通過強化管理進而提高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有效達到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大件運輸一般是指大設備的運輸配送。大件是在重量、體積上占有優勢的物品,在運具上,大件物品有嚴格要求,不是一般的運輸車輛可以完成運輸的,需要用到特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超限設備(貨物)是指裝載輪廓尺寸超過車輛限界標準;超重設備(貨物)是指車輛總重量對橋梁的作用超過設計活載。惠州物流公司實際上,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物流的存在。通過國際間的運輸,可以讓世界名牌出現在不同膚色的人身上;通過先進的儲藏技術,可以讓新鮮的果蔬在任何季節亮相;可以讓人們輕松地喬遷新居;多種形式的行李托運業務,可以讓人們在旅途中享受舒適的情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風險條款,有效規避風險成為買賣雙方的簽約。同時要小心謹慎的關鍵。
這是兩個例子:
實例一:
1994年,某省糧明化工廠利用加拿大政府貸款通過藍天公司分批從該國王牌公司引進280萬美元的化工設備,在商訂合同時,精明化工廠為協調配套設備資金及建設情況,在合同裝運條款中加列了賣方在裝運前內通知買方,并取得買方的同意,方可進行裝過的條款。賣方對此無異議,并如期簽定了合同,日后,賣方按合同變求開始備貨,在首批貨物中,30%為外購貨,70%為自己生產的產品。完成備貨后,王牌公司向藍天公司發出裝運通知,但是,精明化工廠以配套資金沒有到位,附屬設施沒法開工為由,拒絕賣方發貨。
經過多次談判,智能化工同意接受第一批貨物,前提是特朗普公司同意支持每年20000美元的倉儲費。鑒于當時當地化工市場的情況,為了避免損失,智能化工廠不再同意接受以下批次的貨物。最后,只有在智能化工廠找到新買家后,合同才得以繼續。
案例二:
1990年,當地一家進出口公司向巴西出口了一批不食用玉米。合同規定:質量是可銷售的質量,以純度98%為標準,雜質含量小于2%,運輸方式,承兌交單付款,以便給對方一定的資金。合同生效兩個月后,另一方拒絕包裝貨物,理由是當地檢驗證書證明貨物質量低于原規定,黃曲霉超標。經核實,原貨物的質量不妨礙其銷售,對方違約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市場價格下跌。經過多次討論,我們以減價30%完成了合同。
從上述兩種情況不難看出。有的人合理巧妙地運用風險條款來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利益;有的人知道風險條款的存在,但為了促進交易的成功,同時也有一種僥幸心理來估計風險,容易跳入對方設置的陷阱。因此,只有把握風險條件,才能抓住商機,在商業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第一種情況下,賣方在征得買方同意后才能發運的條款和條件是風險條款。然而,作為買方,在條款開始時,這完全是出于客觀原因。為了協調資金和項目的建設,賣方也接受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市場的不利情況下,該條款使買方成功地降低了倉儲費,推遲了合同的執行時間,并順利地將其出售給其他客戶,從而避免了風險的轉移,收到了一開始就沒有預料到的結果。由此可見,合理巧妙地運用風險條款既可行又有效地保護了一方當事人的利益。